第64屆(2024年春季)青島(黃島區)全國制藥機械博覽會
太倉正信干燥設備科技有限公司
展位號:CS-13 原料藥機械“四”號館(CS館)
時間:2024年05月20日(周一)-05月22日(周三)
地址:青島世界博覽城國際展覽中心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三沙路3399號
歡迎大家蒞臨展會,參觀指導
歡迎來電預約:18862680117 黃曉冬
12月搶布洛芬、1月搶蒙脫石散、2月搶奧司他韋……有網友吐槽,最近不是在搶藥就是在去搶藥的路上。
近期,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等多地的“甲流”進入高發期,各地通報病例數明顯增加,甲流防治“神藥”奧司他韋也成了搶購的熱門對象,甚至出現緊缺、斷貨的情況,并數次登上了網絡熱搜。
隨著奧司他韋重回輿論焦點,回顧這一“神藥”的“封神”之路,跌宕波折中確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01“封神”之路:“可威”躍升“頂流”
眾所周知,奧司他韋在甲流、乙流治疔方面被推薦為抗流感首選藥,因此被大眾熟知和周期性密切關注,每逢流感來襲,往往因“搶藥”而出圈。
但這個藥品并不是一開始就受到市場認可和民眾追捧的,在“封神”之前,它也坐過一段時間的“冷板凳”。
據了解,奧司他韋原本是由著名制藥公司“羅氏”研發所得,1998 年,奧司他韋獲得了美國專利并于次年在瑞典首次推出,隨后進入加拿大,歐盟以及美國市場。
但上市后的路途并非一帆風順。首先,新藥以處方藥上市,無法進行廣告宣傳;再加上價格貴以及人們應對流感的傳統思維,一開始并沒能迅速打開知名度,羅氏公司只能從流感的科普教育做起。
在2003年SARS 期間,有群眾獲得消息稱 SARS 的元兇可能為禽流感病毒。而當時奧司他韋是唯一已知對禽流感病毒有效果的藥物,消息一出,還一度引起廣州等地哄搶藥物,奧司他韋的銷量大幅上漲,后續調查發現該藥物并不具有治療 SARS 的效力,這一事件雖平穩度過,但也讓奧司他韋的爭議日益加劇。
直到2005年禽流感疫情席卷全球時,羅氏原研的奧司他韋“達菲”一戰成名。彼時,為了滿足全球的救治需求,羅氏同意對外開放部分仿制藥的生產授權,而曾為羅氏提供奧司他韋原料藥的東陽光集團和上海醫藥便成為了國內唯二的兩家被授權企業。
拿到授權的東陽光于2008 年創造性地推出了一個劑型——顆粒劑,這更方便一歲以下的兒童服用,使用藥劑量也更加可控。顆粒劑型的奧司他韋成為世界獨家專利,這更是奠定了東陽光后來在流感藥市場上一騎絕塵的基石。而這個磷酸奧司他韋顆粒就是后來大家熟知的“可威”。
2016-2019年,流感病毒肆虐,國內流感人數增加,奧司他韋也在此期間走完了登頂之路。據米內網數據顯示,東陽光藥在這三年間業績增長了600%。
“可威”的巔峰時期是在2019年,據了解,當年東陽光藥的總營收為69.48億元,其中“可威”顆粒劑型與膠囊劑型合計貢獻了59.39億元的收入,占總營收的95.4%。磷酸奧司他韋顆粒銷售額約43億元,磷酸奧司他韋膠囊銷售額超16億元。奧司他韋品類為東陽光藥貢獻了近60億元的銷售額。
不僅如此,在成本更低的合成工藝等優勢下,國內的奧司他韋“可威”后來還反超了原研的羅氏“達菲”,一度占據國內90%的市場份額。
而依靠“可威”打天下的東陽光藥也于2015年完成港股上市,并始終占據著流感藥市場的大半江山。
據米內網數據,2019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以及中國城市實體藥店的奧司他韋合計銷售額超65億元,其中東陽光藥的“可威”占據約90%市場份額。
至此,國產奧司他韋“可威”順利躍升“頂流”,每逢冬春季節流感高發時,名為“可威”的藥品總能引起民眾的注意,頻頻破圈。
02 三年低迷:環境變化疊加競爭激烈
時也命也,當初“可威”的封神之路少不了國內流感頻發的客觀因素,但后來,一場疫情席卷全球,對抗新冠肺炎成為流行病防治的頭等大事。
2020-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嚴格的防控措施使得流感病例減少;再加上民眾紛紛居家不外出,社會人口流動降低,流感一直處于低流行狀態,奧司他韋“可威”的銷售額應聲急劇下滑。
據米內網數據,2020年東陽光藥的奧司他韋銷售額大幅下滑至20.68億元;2021年又大幅縮水,銷售額僅有5.55億元,同比下滑七成,銷售額已不及2019年的1/10。
不僅如此,當家人的離世也讓市場對“可威”的信心有所下降。2020年11月6日,東陽光實際控制人、創始人張中能因病逝世的噩耗傳出。數日后,東陽光發布權益變動公告稱,原實際控制人之一張中能逝世后將由其子張寓帥繼承其權益,張寓帥與其母郭梅蘭共同成為東陽光藥的實際控制人。
時間來到2022年上半年,得益于前兩年的努力,疫情處于相對低流行狀態,終端醫療機構的整體人流量、診療活動數量、處方量有明顯恢復,同時疊加南方多個省份發布的流感預警,“可威”的銷量有所回暖。根據東陽光藥財報,“可威”2022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回升至10.06億元,占總營收的77.8%。
除了大環境的客觀因素影響,近年來,奧司他韋仿制藥賽道更加擁擠。過去一枝獨秀的“可威”受到更多醫藥工業的競爭沖擊,一家獨大的市場局面或將重塑。
目前奧司他韋在國內有30個批準文號,涉及東陽光藥、雙鷺藥業、一品紅制藥、博瑞制藥、科倫藥業、倍特藥業、石藥歐意等企業。東陽光藥長期盤踞的奧司他韋市場,已成為眾多競爭對手想要分食的“大蛋糕”。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態勢,“可威”的廠家東陽光藥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在集采中報出了“0.99元/片”的最低價,想采取以價換量的策略,保住“可威”的市場份額。
據了解,在第七批國家藥品集采中,奧司他韋膠囊競標企業超過10家,中標者除東陽光藥外,還有華海藥業、科倫藥業、齊魯制藥等。而東陽光藥祭出0.99元/片的“地板價”,降幅高達91%,遠超第七批集采48%的平均降幅,將科倫藥業1.496元/片的報價遠遠甩出身后。
第七批集采結果已于2022年11月1日正式實施,“可威”以價換量的策略實效如何尚待驗證。如今第八批集采按下啟動鍵,奧司他韋干混懸劑被納入藥品目錄。
截至目前,奧司他韋干混懸劑有7家企業參與競爭,包括東陽光藥業、博瑞制藥、倍特藥業等。東陽光藥將采取何種打法穩固“霸主”地位,對其未來的市場占有率影響深遠,同時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奧司他韋的行業格局。
03重回“頂流”:償還“免疫債”
當前,甲流的突然爆發導致銷售低迷了三年的奧司他韋重回“頂流”位置,該藥品一時陷入短缺狀態,“搶藥”重新回到輿論焦點。
若深究最近多地出現奧司他韋斷貨的原因,最根本的也是在于過去三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流感一直處于低流行狀態。
需求決定產能,長期的低迷直接影響了各個藥企對奧司他韋產能的研判。
到這里,事情似乎形成了一個閉環。三年疫情導致奧司他韋銷售低迷,市場反饋冷淡,廠家和藥店終端為了減輕庫存壓力,存貨不多,因此市場上流通的奧司他韋長期處在一個較低的數量區間內。
而這次2023年春季的“甲流”如此嚴重,也是因為三年疫情,導致人們對流感的免疫力下降,如今在償還“免疫債”。
據南京鼓樓醫院兒科副主任王進雅介紹,免疫債,又稱免疫差距。指實施NPIs (戴口罩、保持手衛生、保持社交距離等)后人群病原體免疫刺激缺乏,易感人群增加導致群體免疫水平較疫情前下降。人的免疫系統需要有適當的病原進行刺激,疫情期間一直戴口罩,局部的呼吸道的免疫力是降低的,摘下口罩后會比原來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
換言之,大疫三年,人們長期戴口罩、保持衛生,直接接觸到的細菌減少,“敵人”少了,就容易“松懈”,由此身體對抗的免疫力就會下降。
眼下,奧司他韋重回“頂流”是有目共睹的,但這種被熱捧的情況會持續多久,也未可知。畢竟,搶藥情緒只是一時的,隨著一批批感染人群的康復,甲流也會慢慢平復,奧司他韋未來仍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目前來看,對于奧司他韋的市場競爭格局,短期內東陽光藥的市場領先優勢還將繼續保持。不過,隨著奧司他韋藥品獲批企業的增多,以及創新藥的加入、預防手段的干預,未來市場供應格局也會逐步向多元化發展。
而如何差異化布局有競爭力的管線,積極尋找外部合作機會,著手創新,也是各大連鎖在藥店市場爭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