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屆(2024年春季)青島(黃島區)全國制藥機械博覽會
太倉正信干燥設備科技有限公司
展位號:CS-13 原料藥機械“四”號館(CS館)
時間:2024年05月20日(周一)-05月22日(周三)
地址:青島世界博覽城國際展覽中心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三沙路3399號
歡迎大家蒞臨展會,參觀指導
歡迎來電預約:18862680117 黃曉冬
近日,2022年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公布。本次調整,共有111個藥品新增進入目錄,價格平均降幅達60.1%。今年是國家醫保局連續第三年開展目錄調整,此次更是力度空前,持續通過“以量換價”提升藥品可及性,為14億國民送上了新年大禮包!
復星醫藥(600196.SH;02196.HK)旗下多款創新藥物及新適應癥納入最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進一步提高創新藥物的可及性,惠及更多國內患者。其中,由復星醫藥產業獨家商業化的我國首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口服小分子新冠抗病毒治療藥物阿茲夫定片通過談判正式獲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本次調整后,阿茲夫定片醫保價格降價約35%。4月1日起將按本次調整后的新價格執行。
據悉,阿茲夫定已在全國31個省份完成醫保掛網,并正加快全國醫院終端鋪貨,現已覆蓋全國各地主要醫療機構,包括二級以上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春節前夕,復星醫藥與真實生物等多家企業宣布聯合擴產,24小時滿負荷生產,節假日不停工,全力以赴做好阿茲夫定片的保供保產。
同時,復星醫藥聯合真實生物大力推廣阿茲夫定下基層社區醫院,提高藥物可及性,助力基層抗擊新冠疫情。1月9日,復星公益基金會聯合復星醫藥及真實生物宣布向中國農村地區捐贈價值1億元人民幣的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這批藥品將分階段捐贈至中西部農村地區,覆蓋180個縣。據了解,“鄉村暖冬計劃”第二階段已啟動,共計19600瓶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陸續送至四川、重慶、甘肅、海南、云南、貴州、江西等地24個縣的鄉村衛生室,幫助基層地區民眾能夠及時獲取新冠抗病毒藥物。
多款創新藥首次納入醫保目錄 進一步提升可及性
除阿茲夫定外,復星醫藥旗下多款創新藥物首次通過談判納入新版國家醫保目錄,其中包括迄今唯一國談成功的進口原研止吐藥物奧康澤(奈妥匹坦帕洛諾司瓊膠囊),該藥物是目前全球首個且唯一同時阻斷NK-1受體和5-HT3受體的雙通道固定劑量組合口服復方制劑,用于成年患者預防高度、中度致吐性化療(HEC/MEC)引起的急性和延遲性惡心和嘔吐,此次納入醫保目錄意義重大。此外,值得銀屑病患者振奮的是,全球首款獲批治療銀屑病的口服靶向小分子藥物歐泰樂(阿普米司特片)也成功進入國家醫保目錄,進一步提升藥品可及性,加速全球領先的創新藥物惠及到更多中國患者。
此前,復星醫藥通過談判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的多款產品,也在本次醫保目錄調整中成功新增適應癥和續約,包括中國首個生物類似藥漢利康(利妥昔單抗注射液)新增適應癥類風濕性關節炎納入醫保目錄,進一步擴大報銷范圍。自2019年2月獲批上市以來,漢利康已累計惠及超過16萬名中國患者。與此同時,全球首個FDA批準用于CLD相關血小板減少癥的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體激動劑(TPO-RA)蘇可欣(馬來酸阿伐曲泊帕片)醫保成功續約,繼續為更多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帶來福祉。據統計,自2020年獲批上市以來,蘇可欣已惠及超過15萬名中國血小板減少癥患者。
H藥新適應癥獲批 復必泰二價疫苗港澳自費接種開打
作為一家植根中國、創新驅動的全球化醫藥健康產業集團,復星醫藥的創新步伐近年來不斷加快,2023年伊始,旗下多個創新產品持續落地,助力公司業務可持續發展。
2023年1月,復星醫藥生物藥平臺復宏漢霖自主研發的創新生物藥抗PD-1單抗H藥漢斯狀(通用名:斯魯利單抗注射液)新適應癥上市申請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聯合卡鉑和依托泊苷用于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的一線治療,成為全球首個一線治療小細胞肺癌的抗PD-1單抗,開啟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新時代。同月,上海市浦東新區揭榜掛帥公共服務平臺揭牌并發布首批32個政府和企業項目,其中,復宏漢霖創新招賢榜“火星登陸計劃”的6個發榜項目獲得授牌,成為首批“揭榜掛帥”企業之一。
國內首個獲批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奕凱達(阿基倫賽注射液)自上市以來,已成功惠及300余名患者,并納入70多個城市的惠民保和超過60項商業保險目錄,落地的治療中心超過130家,給淋巴瘤的臨床治療帶來革命性的改變,為淋巴瘤患者送去了新生的希望。
此外,復必泰二價疫苗相繼在中國香港獲正式注冊為藥品/制品(生物制品),及在中國澳門獲批準為常規進口疫苗,近期內地居民赴港澳接種復必泰受到高度關注,春節期間咨詢量、預約量顯著提升。復必泰二價疫苗可在港澳地區自費接種后,將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更多疫苗選擇。
近期,中金公司發布最新研報,再次覆蓋復星醫藥A+H股,給予跑贏行業評級,A股目標價43.00元。中金表示,復星醫藥是國內醫藥綜合型領先企業,未來,隨著核心業務的不斷聚焦、財務投資的減少,以及對研發創新和產品出海的逐步收獲,公司的內生增長將有望持續提升并保持在雙位數。